【名家年谱】张英、张昭希 鲁枢元学术年谱

  鲁枢元,人文学者,长期从事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系中国新时期文艺心理学学科重建的参与者,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现为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学讲座教授、生态文化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创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MAB)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被国家命名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柯布共同福祉奖”(John Cobb Common Good Award )等重要奖项。

  一月二十九日凌晨,鲁枢元[1]出生于史称七朝古都的名城河南省开封市,家住城东北一隅。父亲鲁长林,母亲赵玉华,都是开封底层百姓。

  六月十九日,开封城内战火熊熊,鲁枢元在母亲怀抱中出城。四十年后作家茹志鹃告诉鲁枢元,那时她是进驻开封部队的文工团员[2]。

  进入眼光庙小学读“初小”。慈眉善目的语文老师汪老师作为鲁枢元的“开蒙先生”,是他心目中的“眼光圣母”。

  在地摊上读到连环画《聊斋志异·王六郎》,从此在他“内心深处始终固守着一块生命的基石:友爱与善良”[3]。

  进入开封市东棚板街小学读“高小”,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课外喜欢读杂书,如连环画《三侠五义》《杨家将》《水浒传》《聊斋志异》,中外民间故事以及杂志《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4]。

  一九五七年九月,进入开封市第八初级中学读初中。“勤工俭学”时被派往奶场放羊,学业也“放了羊”,期末两门功课不及格,被母亲痛打一顿。

  热爱文学,娴静、优雅的语文老师施慧贞先生成了鲁枢元终生的偶像[5]。喜爱课外读物,如《林海雪原》《苦菜花》《红旗谱》《青春之歌》等。

  进入开封市第一高中读书,与师陀、姚雪垠、柏杨、张一弓等著名文学家成为前后届校友。

  开始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如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高尔基的《母亲》、托尔斯泰的《复活》、伏尼契的《牛虻》、涅克拉索夫的《俄罗斯女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迅的小说等。还不断从二手书店搜罗诸如《昭明文选》《元白诗选》《吕凤子画语录》《中国思想通史》《达尔文主义》之类的杂书[6]。

  喜欢写作,作文受到王基先生器重,常常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宣讲[7]。倾心于文学评论,深受黄秋耘的《古今集》、唐弢的《燕雏集》的影响。

  一九六三年夏,考上河南大学中文系,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文艺理论情有独钟。经新中国高校的院系调整,河南大学改名为“开封师范学院”,但仍留下诸多高水准教授,如李嘉言、任访秋、于安澜等。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六八年年底,在开封师范学院参加“无产阶级”运动。

  一九七〇年春,被下放到河南省长葛县南席公社毛庄大队,继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除了参加农田劳作之外,不时被抽调到县文化馆绘制领袖像、宣传画、样板戏布景、电影广告,还曾下乡参与文物征集等工作[9]。

  一九七二年三月,结束再教育,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师范学校任教,为郑州铁路系统的中小学培养、培训师资,并在中文科担任“文选写作”“文学概论”的教学工作,曾自编《文学概论》教材,由郑州铁路印刷厂印制。

  在学校资料室被查封的书籍中找到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出版的《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作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R.S.吴伟士,此书成为鲁枢元的心理学启蒙读物,为其后来从事文艺心理学研究打下基础[10]。

  开始在报刊发表零星文章,多为文艺随笔。撰写长篇论文《知觉、直觉与艺术创造》,这是鲁枢元第一篇与“文艺心理学”学科领域相关的论文。

  文学艺术界常年的冰封开始解冻,开始接触欧洲文学以及海外电影。与河南前辈文艺评论家王大海结识,受益颇多。

  向外国文学教授牛庸懋请益。开始阅读谢林、狄德罗、伯格森、罗曼·罗兰、海明威、川端康成等人的著作。

  五月。五月二十四日,发表文艺随笔《论文学家的“看着写”》(《河南文艺》第五期),强调感觉在创作中的作用。

  七月。在《文艺报》读到钱谷融的《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深受启迪,写信向钱谷融请教并及时收到回信,由此建立长达四十年的师生之谊。

  八月。八月二十二日,拜访龚依群教授,龚依群是老一代正直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延安鲁艺、延安大学时期曾任周扬秘书,他建议鲁枢元:“政治不必求上进,专业务必精益求精”。

  十一月。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九日,钱谷融来河南讲学,鲁枢元追随其先后到开封、洛阳、郑州三地,听钱谷融讲“文学的魅力”“曹禺和《雷雨》”“作家与批评家”。鲁枢元认为钱谷融的学说犹如一座大山,人们容易看到的是山上的花草,看不到的则是大山腹地的沟壑、溶洞、泉源、矿脉。

  一月。一月十五日,收到复旦大学蒋孔阳教授来函,就“生气灌注”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等问题予以恳切教诲。

  一月二十四日,发表《一点质疑——与庄其荣先生商榷》(《上海师大学报》第一期)。

  三月。开封师范学院赵文山书记修书向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樊道远推荐鲁枢元。

  三月。三月二日,发表《文艺作品要有生气灌注——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文章援引黑格尔的美学观念,论证了文学作品只有灌注生气才具备精神、灵魂,方可获得艺术的生命。

  六月。六月三十日,发表《文学,美的领域——兼论文学艺术家的“感情积累”》(《上海文学》第六期),受到《上海文学》编辑部李子云、周介人的赞扬并继续约稿。

  三月。三月二日,发表《〈文学理论基础〉(前三章)教学手记》(《文艺理论研究》第一期)。

  三月二十九日,在广州参加“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会议期间,就《论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一文向钱谷融、王元化、蒋孔阳请教,三位先生认为鲁枢元“路径选择尚可,望能从心理学打一通道出来”,并嘱咐“勤奋治学,谨慎做人”。

  九月。九月二十八日,《上海文学》隆重推出鲁枢元的《论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一文,文章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论证了人类记忆与文学艺术活动的复杂关系,标志着鲁枢元开始自觉地进入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周扬在天津起草马克思逝世百年纪念文章时看了此文,并予以好评[11]。

  刘再复在《读书》发表文章指出:“近年来引人注目的,还有鲁枢元的一系列文艺心理学研究论文,他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认真的而且很有特色的文章,例如他发表的论述感情积累和情绪记忆两篇文章……这是别开生面的文艺理论探讨”[12]。

  五月十八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段更新、扈幼筠来郑州视察,特意与鲁枢元长谈两次,认为鲁枢元“文章的角度新,立意深,能密切联系创作实际,且有文采,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五月三十一日,发表《论创作心境》(《上海文学》第五期),认为文学创作重在直觉,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整体性,自动性,模糊性”。

  王蒙于《上海文学》第八期发表文章《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谈及《论创作心境》,对鲁枢元的“整体性,自动性,模糊性”持赞同态度[13]。

  六月。六月十七日,拜访王元化。王元化教导鲁枢元:“严肃治学态度,读一些基础理论书,做笔记,学英语,做长打算。多看、少写、精写,目标是做理论家”。临别,王元化赠鲁枢元精装《文心雕龙创作论》一册。

  八月。八月十一日,发表《重视创作心理的研究——兼及文学的复杂性》(《文汇报》第十一期)。

  十月。十月四日至十三日,在烟台参加由中国文联召开的“文艺思想学术研讨会”。刘梦溪、张钟发言中皆提到鲁枢元,对其文章的评价是:一细,二新。

  十一月。《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鲁枢元的《重视创作心理研究——兼及文学的复杂性》。

  六月。《论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一文荣获第一届《上海文学》理论奖,王元化向鲁枢元授奖,勉励其多写好作品。

  六月十三日,参加“上海笔会”。会议期间与王蒙交谈,王蒙指出,“对你的文章我是有兴味的,凡在报刊目录上见到你的文章,就要找来读一读,直到目前,文章写得还是严肃的、扎实的、认真的”,并且肯定鲁枢元的一些选题如“心理定势”“性意识”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八月。八月二十八日,发表《叶文玲创作心理调查十题》(《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

  十一月。十一月十八日,经过中国作家协会团四届三次会议通过,鲁枢元被遴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是冯牧,副主任是谢永旺,委员是刘再复、李希凡、张羽、范咏戈、顾骧、梁光弟、谢冕、鲁枢元。

  十二月。十二月十二日,由《上海文学》编辑部、浙江文艺出版社、杭州市文联《西湖》编辑部在杭州陆军疗养院联合举办青年作家与评论家的对话会议,会议的议题是“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与会者包括茹志鹃、李子云、徐俊西、阿城、陈建功、韩少功、郑万隆、吴亮、黄子平、南帆、陈思和、蔡翔、季红真等二十余人。鲁枢元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向内走”的说法,指出“对于作家来说,研究人物的心理环境比研究物理环境更为紧要,当代文学正在‘向内走’”[14]。

  三月。三月二日,发表《我所评论的就是我》(《文学自由谈》第一期),强调文学评论家的主体性,引发评论界争论[15]。

  三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参加“厦门会议”,为中文系文艺理论讲习班讲《文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并发表《艺术精灵与科学方法》(《文艺报》第七期),对林兴宅的“科学化”文艺理论主张提出异议。

  五月。五月一日,发表《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文艺研究》第二期),《新华文摘》第五期全文转载。

  五月六日,应王先霈邀请,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作题为《文艺心理学》的系列专题讲座。

  七月。出版第一本学术专著《创作心理研究》(黄河文艺出版社)。钱谷融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评价:“鲁枢元的探索的脚步又是跨得那么踏实,既果决,又沉稳;既不缺少必要的大胆,又随时都有足够的谨慎。”

  刘再复在《文学的反思》一书中指出,鲁枢元“走入文艺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令人敬佩的研究实践,并成为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八月。八月二十六日至三十一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青年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座谈会”并做主题发言。

  八月二十九日,发表《用心理学的眼光看文学》(《文学评论》第四期),提出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知觉、思维、情感、记忆、直觉、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九月。九月四日至十七日,应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陆贵山之邀,到北戴河文艺学方法论研讨班讲学,讲题为《文学心理观》[16]。

  是年,应刘再复邀请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讲学,被聘为文学研究所“高级研究班”的教师。刘再复邀请鲁枢元参与“文艺新学科建设工程丛书”的撰写,并担任丛书“编委”[17]。

  三月。三月二日,发表《难以选择中的选择》(《文艺争鸣》第一期)。同日,发表《诗与人俱在——读〈诗刊〉一月号〈青春诗论〉随感》(《诗刊》第二期)。

  四月。四月五日至九日,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理论界与国外文学界等单位在天津召开的“国内外文艺理论信息交流会”,鲁枢元作题为《新时期文学与心理学》的发言,论述了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大趋势[18]。

  五月。五月十四日,参加由河南省社联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鲁枢元被选为委员。

  同日,经徐中玉、钱谷融、王元化三位先生推荐,郑州大学车得基校长拍板,鲁枢元由讲师破格晋升为郑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七月。鲁枢元申报文艺学硕士点成功。招收第一届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三人:张月、石向骞、曹元勇。

  七月三十日,发表《黄土地上的视觉革命——我国新时期美术运动的随想》(《美术》第七期)。

  八月。八月十八日,郑州大学“文艺心理学研究室”正式成立,鲁枢元任研究室主任及文艺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九月。九月七日至十二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研讨会”,钱锺书、张光年、陈荒煤、许觉民等参会,鲁枢元发言高度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十月。十月一日,鲁枢元的《文艺学的学科形态》(《上海文学》第九期)一文荣获第二届《上海文学》理论奖。

  十月十八日,发表《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文艺报》)。此文是鲁枢元对八十年代文学浪潮的个人回应,纠正了文艺理论过度强调客观反映现实生活、忽视作家主体意识的偏颇。文章指出:一种“内向化”的文学艺术观念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人民审美意识中的主要因素[19],文章发表后引发了一场持续多年、波及全国的大辩论。三十多年后,南京大学博士生段晓琳以《“向内转”与一九八〇年代文学思潮》为选题撰写了三十余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可见文学“向内转”生命力的顽强。

  十月二十八日,发表《再谈文学评论的主体性——答何志云、朱晶》,(《文艺争鸣》第五期)。

  十二月。十二月六日,参加“河南省当代文学学会与文艺理论学会年会”,周介人、曾镇南为特邀嘉宾,鲁枢元做学术报告。

  三月。三月二日,发表《心理学与文学观念的变迁》(《文艺理论研究》第一期)。

  四月。四月四日至八日,于黄河大学主持召开首次全国性的文艺心理学学科研讨会,会议由郑州大学、黄河文艺出版社、河南省教委发起,童庆炳、程正民、张德林、畅广元、孙广举、潘凯雄、潘知常、陶东风等北京、上海、西安、杭州、郑州等高校二十余位学者参会,与会者对文艺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定展开热烈研讨。会议决定编纂出版“文艺心理学著译丛书”,由鲁枢元担任主编。

  五月。五月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应童庆炳教授邀请,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讲授《文学与心理学》。

  五月三十一日,发表《生命与社会的冲突——读长篇心理分析小说〈隐形伴侣〉》(《读书》第十期)。

  六月。六月三十日,发表《“神韵说”与“文学格式塔”——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文学评论》第三期)。同日,发表《人·心理·艺术——〈文艺心理学著译丛书〉序》(《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

  七月。七月十一日,发表《大地和云霓——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文艺报》),再度引发学界争论,被指责否认文学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

  九月。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九日,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意大利考察、访问,团长魏巍,团员杨佩瑾、鲁枢元,译员沈萼梅。先后游历罗马、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拜访了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尼耶伏以及玛格达教授,访问林茜科学院并与罗马俱乐部学者就生态问题交流意见。

  十二月。十二月十四日,应邀参加鲁迅文学院召集的“创作心理学座谈会”,参会者有王先霈、童庆炳、杜书瀛、程正民、陶东风、王舟波等人。

  是年,与钱谷融共同主编的《文学心理学教程》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重印。台湾新学识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本。此书被全国大中专院校广泛选作教材[20]。

  是年,鲁枢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三月。三月二十五日,发表答曾镇南的辩论文章《思维模式的歧异——谈谈曾镇南对我的批评》(《文论报》第二十五期)。

  四月。四月二十一日,应吕梁师专李亮先生邀请,为吕梁师专师生讲述《文学价值论》。

  四月三十日,发表《从深渊到峰巅——关于〈古船〉的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

  五月。五月二十八日至三十一日,西德明斯克大学教授、美学家赫伯特·曼纽什夫妇来访,与鲁枢元谈及中西当代批评状况。鲁枢元陪曼纽什夫妇到河南大学讲学。曼纽什先生在郑州大学讲“科技与艺术的社会功能”,曼纽什主张以喜剧眼光看人生,鲁枢元主张以悲剧眼光看人生,曼纽什谈笑,鲁枢元谈哭,视野不尽一致,但气氛热烈[21]。

  九月。鲁枢元被推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委员、郑州市政协副主席。

  十一月。十一月二日,应文联邀请与台湾风云人物柏杨会谈,谈及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异同。

  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八日,应王先霈邀请,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为研究生班讲授《超越语言——文学言语的心理发生》。

  三月。三月二日,发表《论“絪緼”——〈文学言语学〉札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同日,发表《曼纽什在“玩艺术”?》(《文艺研究》第一期)。

  四月。四月十九日,参加河南省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会议由厅长徐玉坤主持,鲁枢元讲教育观念,河南省电视台采访、录音。同日,武汉友人张志扬、鲁萌、李世南、邓晓芒、皮道坚、肖帆、一行来访。

  五月。五月十六日,参加在上海市嘉定县举办的“中国四十年文学道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回顾与思考”,大会由茹志鹃主持,上海作协主席徐中玉、嘉定文联主席等致辞,鲁枢元以“拯救中国的精神生态”与“谈人性、人情、人味”等主题发言。

  六月。出版论著《文艺心理阐释》(上海文艺出版社),王元化为该书撰写序言。全书分为“背景转换中的文学动势”“现代心理学参照系”“文学,在心理的屏幕上”三卷,共十七章,总计二十四余万字,该书试图从积淀深厚的西方心理学资源中探索、寻觅与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与理论,让文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交叉融会,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精神属性,认为主体心灵的创造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

  王元化先生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枢元的治学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读了大量心理学论著,刻苦钻研,写出来好几本书,成为新时期中第一代研究心理学的理论家。

  六月八日,应邀参加“武秀之:假声位置真声唱”鉴定会,专家组长为常香玉。会后至常宅拜访陈先生。

  六月三十日,发表《隐匿的城堡——读〈流水三十章〉致王安忆》(《小说评论》第三期)。

  七月。七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在张家界主持“全国第二届文艺心理学研讨会”,会议总结了十年来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以推动我国文艺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鲁枢元在闭幕式的总结发言中提出“精神生态”:“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必须重视人的生存状态,包括人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态’。”[22]

  八月二十九日,发表《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文艺研究》第四期)。

  九月。九月五日,发表《来路与前程——在张家界全国第二届文艺心理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文论报》)。

  十月。十月二十八日,发表《汉语言的诗性资质——〈文学言语学〉札记》(《文艺理论研究》第五期)。

  十二月。十二月五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应用语言研究所聘请鲁枢元为特约研究员。

  十二月十五日,至朝阳门北小街九十六号访王蒙,王蒙向鲁枢元忆及河南之行印象最深者有二:一为洛阳“水席”,二为“河南坠子”。

  是年,鲁枢元住鲁迅文学院。余华来访。莫言来访未遇,回访之。谈及莫言小说语言,《超越语言》书中有一段将莫言与布勒东、闻一多、鲁迅相比较。临别,莫言赠新著二册,鲁枢元以《文艺心理阐释》回赠。

  三月十九日,周小仪(作家周立波之子)来访。鲁枢元携周小仪至中州宾馆见王安忆。

  三月二十日,鲁枢元请周小仪为研究生讲学。鲁枢元偕周小仪、王安忆至大河村原始遗址访古,再至花园口看黄河,黄水波涛翻滚,风沙扑面而来,王安忆说中原的风的确是实质(石质)性的。

  六月。六月十日,应畅广元教授邀请主持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后与陕西作协王愚、路遥、陈孝英、孙豹隐、李星、肖云儒等交谈。

  七月。七月二日至十六日,随河南省专家团游庐山、黄山。火车上偶遇杨钟瑶、胡大白夫妇,胡大白为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八月。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二日,至延边大学中文系进行为期一周的讲学活动,同时与青年教师进行了座谈,并登临长白山天池。

  九月。撰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文艺》,收录在刘清惠主编的《理解与阐释——学习〈论文艺〉》(河南人民出版社)。

  十月。应邀参加曼纽什新书《怀疑论美学》在北京举办的新书发布会,参会者有张岱年、蒋孔阳、曼纽什等人,鲁枢元发言再谈精神生态,《中国图书评论》的综述报道中以“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态”为标题概括鲁枢元的发言内容[23]。

  十一月。出版《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该书打破了“语言学”与“文学”之间的藩篱,突出文学言语的的生命属性、文化属性与精神属性,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不足,是文学创作论与本体论研究的深化。

  该书的出版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国内创作界、评论界对文学言语学转向研究的关注。例如王蒙发表专题文章称赞,鲁枢元“写了一本超拔的书:《超越语言》”[24]。

  韩少功认为此书冒犯当前语言学主潮,大造一次反,简直有“枣园灯光”般的里程碑意义,把艺术论体系扩展到更扩大更坚实的基础上,引证研究也很周密,有说服力,把本来不可言说的东西言说得大致明白,很不容易。[25]

  白烨认为此书的出版:“标示着中年一代理论家在认真、刻苦的理论探索中正日益走向成熟”。[26]

  该书也遭到语言学界诸多权威学者的批评,伍铁平、孙逊在《外语学刊》发表《评鲁枢元著〈超越语言〉中的若干语言学观点》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该书在论及文学言语时所犯的错误,尤其是对书中的“人文化”倾向持强烈否定态度[27]。

  同时也具有相对客观的评价。例如复旦大学宗廷虎教授在其主编的书中指出,“鲁枢元不是修辞学家,也没有十分自觉地去研究文学修辞,然而他对文学语言从‘未移为辞’到‘已移为辞’整个过程的悉心探讨,他对文学优化表达做出的满怀深情的阐释,却正是修辞学家要做的事情”。

  十二月。肖国良、陈明兆、邓也穆主编的《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长春出版社)对鲁枢元作了详细的个人介绍。

  是年,在家中接待老诗人曾卓及《现代摄影》主编李媚、《文艺报》潘凯雄夫妇,席间读苏金伞的新诗《小轿和村庄》,众人击节叫好。

  四月。四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郑州组织“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于友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林默涵作题为《发扬鲁迅韧性战斗精神和广泛团结的精神》的报告,陈涌、钱谷融、周海婴、陈漱渝等专家、学者共四十余人与会并发言。

  七月。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石人山组织召开“语言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者都是活跃于中国思想界的中青年作家、学者,例如叶廷芳、南帆、北村、余虹、耿占春等,紧张的论争气氛与会外山野丛林的荒蛮风光,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28]。

  八月。八月四日至八月二十日,带领研究生赴陕北、晋中考察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

  一月。冯肖华主编的《当代批评家评介》(陕西人民出版社),以“创作心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为题系统阐述鲁枢元的学术成就。

  五月。五月三十日,发表《怀疑与美——赫伯特·曼纽什和他的〈怀疑论美学〉》(《学术月刊》第五期)。

  十月。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鲁枢元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一级)证书。

  十二月。十二月二十六日,发表《批评的整合——读“文学批评学”》(《当代作家评论》第六期)。

  一月。一月十九日,鲁枢元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

  六月。方鸣等人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大辞典》(中央党校出版社),对鲁枢元的《文学心理学教程》《创作心理研究》《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三本著述作了详细的介绍。

  十一月。被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聘请为“华中三省硕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检查评估工作通讯评议专家”。

  十二月。撰写《生命与书》,收录在朱铁志主编的《名人和书的故事》(山东人民出版社),以及季羡林等主编的《书林独步》(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一月)。

  一月。乔默主编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对鲁枢元的《文学心理学教程》《创作心理研究》《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三部著作从字数、出版信息、章节与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七月。赵俊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对文学本体论思考”一节中,对鲁枢元作有评述。

  九月。九月十五日,发表《语言学与文学——答伍铁平、孙逊对〈超越语言〉的批评》(《文艺争鸣》第五期)。

  十一月。十一月十五日,发表《韩少功小说的精神性存在》(《文学评论》第六期)。

  十二月。十二月十五日,发表《文学批评的精神层面》(《文艺理论研究》第六期)。

  十二月二十一日,发表《说鱼上树——精神生态与人类困境》(《光明日报》)。

  一月。调入海南大学,担任海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社科联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八月。八月十五日,发表《文学中的蒋子丹——女妖·乌托邦·虚掩的门及其他》(《小说评论》第四期)。

  十月。海南大学批准成立“海南大学精神生态研究所”,鲁枢元担任所长[29]。

  十一月。十一月二日至五日,在山东威海参加由齐邦媛与王蒙共同主持的“人与大自然——环境文学”研讨会,并作题为《生态困境中的精神变量与“精神污染”》的报告。

  十二月。出版散文集《隐匿的城堡》(珠海出版社),该书由老诗人曾卓作总序,共收录六十一篇文章,总计二十余万字。

  十二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参加在海口召开的“海南省作家协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大会选举鲁枢元为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五月。五月十五日,发表《文学艺术与生态学时代——兼谈“地球精神圈”》(《学术月刊》第五期)。

  九月。九月二十五日,发表《用小说写语言》(《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同日,发表《〈马桥词典〉的语言世界》(《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

  十月。十月十五日,发表《从艺术心理到精神生态》(《文艺理论研究》第五期)。同日,发表《倾听言语的深渊——读〈马桥词典〉》(《小说评论》第五期)。

  十一月。十一月十五日,发表《精神与性情——读〈世说〉兼及M·舍勒》(《中州大学学报》第四期)。

  夏中义的《新潮学案》(上海三联书店)设置专章:“鲁枢元:文学心理学的重建曲式”,论述了鲁枢元在中国重建文艺心理学学科过程中的贡献。

  十二月。出版随笔集《大地和云霓》(南海出版公司),全书分为“精神寻觅”“文坛感应”“绿色话题”三个板块,共四十篇文章,荣获一九九六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

  十二月一日,被中南民族学院聘请为中文系兼职教授,并为中文系学生作了关于“精神生态”的专题讲座。

  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日,随海南作家代表团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月。八月十五日,发表《东坡与刚峰》(《山花》第八期)。同日,发表《乌托邦之思》(《花城》第四期)。

  九月。张炯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的第十卷第七章第四节对鲁枢元有详细的记载评述。

  九月二十日,发表《文学的内向性——我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讨论”的反省》(《中州学刊》第五期)。

  二月。二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应著名作家姚拓邀请访问马来西亚,会见当地文化名流,并游览马六甲。《星洲日报》三月一日以《人类是一种心理的存在》为题整版报道这次活动。

  三月。三月十五日,发表《错位的画廊——兼及现代情爱现象思考》(《文艺争鸣》第二期)。

  十一月。出版学术随笔集《精神守望》(东方出版中心,一九九九年重印,二〇〇四年再版)。全书共分三辑,收录了二十一篇文章,总计二十余万字。钱谷融在《文汇读书周报》刊文推荐说:“这既是一本抒发性灵的优美散文,又是一本具有深邃思想的学术著作”[30],曾卓指出:“枢元的这本著作,以优美的笔调……表达了他对精神危机的忧虑,对一种高的和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31]。

  十二月。十二月十六日,应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召开的文学理论研讨会,并作题为《文学艺术与精神生态》的讲话,发言全文刊登在《文艺报》一九九九年一月七日第三版,《人民日报》一九九九年一月九日第七版突出介绍了鲁枢元的观点。

  六月。张岱年主编的《回读百年》第五卷(大象出版社),收录了鲁枢元的《用心理学的眼光看文学》一文。

  七月。七月十四日至二十三日,应贵州省政府邀请赴贵州省安顺、遵义、修文、仁怀等地参观考察,同行者有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何仕光等人。

  撰写《生命诗篇》,收录在法布尔主编的《法布尔观察手记——昆虫家族神奇的本能》(海南出版社,九月),此文曾被选入上海市中学语文教材。

  撰写《呼唤精神生态》,收录在李毓梅、蒋晔主编的《成功者访谈》(河南人民出版社,九月)。

  是年,鲁枢元创办了《精神生态通讯》(后改名《生态批评研究通讯》与《生态文化研究通讯》),先后由海南大学精神生态研究所与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办,印行历时十年(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九年),共出版了六十六期,对我国生态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曾繁仁指出,“鲁枢元于一九九九年创办的《精神生态通讯》,遂成为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特有阵地。该刊延续十年,其重要贡献有目共睹”[32]。

  三月。三月一日,发表《略论黄河史研究——关于黄河文化生态的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民办教育研究专号)》第一期)。

  九月。九月二十日,发表《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文艺研究》第五期),此文获二〇〇一年度海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九月二十五日,发表《“自然”主题的现代衰变——兼及“生态文艺潮”的崛起》(《文艺理论研究》第五期)。

  十月二十四日,发表《“文学是人学”的再探讨》(《文艺报》),钱谷融写来长信表示关注。

  十二月。出版《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四章,总计三十二余万字。“精神生态”是鲁枢元生态批评研究的重点,其认为近三百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偏颇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要改变生态危机,必须首先从改变现代人的观念做起,对此文学可以发挥“恢弘的弱效应”。此书荣获二〇〇一年度海南大学“双吴奖”与二〇〇二年度“国家图书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余谋昌评价道,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研究“透过生态学的视野,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系统的考察……为当代文学艺术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34]。

  于文秀教授指出:“《生态文艺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的文艺学又开始建设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同时它也标志着一种学术距离的缩短……这应当是中国文艺批评界争取话语权的一次勉力尝试”[35]。

  一月。一月二十日,发表《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学视野》(《学术月刊》第一期)。

  二月。出版文论集《猞猁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书分为“创作心理”“文学言语”“精神生态”三辑,收录了二十六篇文章,共计二十九万余字。感觉灵敏、行动迅捷的猞猁作为“罗马俱乐部”的图腾,被视为生态学者应该具备的学术品格的象征。

  二月十五日,发表《开发精神生态资源——〈生态文艺学〉论稿》(《南方文坛》第一期),此文获评《南方文坛》二〇〇一年度“优秀论文奖”。

  三月。出版忆语体散文集《蓝瓦松》(海燕出版社)。全书分为“小街”“童蒙”“乡井”“世事”“灵光”五个部分,共收录六十八篇短文,总计十六万余字。“蓝瓦松”作为故园老屋上的植物,既是鲁枢元对童年的深情回忆,也是其学术思想更具灵性的生动表述。

  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参加由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文学评论》编辑部在广州共同举办的“价值重建与二十一世纪文学”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文学艺术界为何漠视生态》的重点发言。会后,与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议及举办生态批评国际会议。

  三月二十七日,发表《余谋昌与鲁枢元关于“生态精神”的通信》(《河南社会科学》第一期)。同日,在武汉大学为文学院研究生作题为《文学与生态学》的讲座。

  四月。与童庆炳、程克夷、张皓共同主编的《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荣获二〇〇二年度“中南六省图书出版奖”。王蒙作序言,认为此书的出版“实在是一件有开创意义的事情”。

  五月。与陈先德共同主编的《黄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沿黄八省出版社合作项目“黄河文化丛书”中的一种,鲁枢元在绪论中写道:“这是一部以黄河为轴心的社会发展史、经济变革史、文化心态史、精神衍化史。”

  八月。八月一日至七日,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戴河创作之家召开,鲁枢元力倡关注精神生态的发言内容被《文艺报》八月十四日头版报道。

  八月五日,发表《苍茫朝圣路——我所了解的何向阳》(《南方文坛》第四期)。

  十二月。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全部到会,鲁枢元作为海南省作家代表参加会议。

  二月。洪子诚、孟繁华主编的《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了鲁枢元的“向内转”条目。

  四月。鲁枢元正式调入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苏州大学文学院期间先后担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继续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曾先后开设《文学基础理论》《文艺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文学跨界研究》等课程,多次荣获教学优秀奖。

  六月。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在苏州大学主持召开“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就生态与文学艺术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取得一定共识。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加快生态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和促进我国文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月。十月十三日,在山东淄博市参加“新世纪中国散文创作研讨会暨齐宝斋笔会”,会后参观蒲松龄故居及纪念馆。

  十二月。出版文论集《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精神生态通讯〉文丛一九九九至二〇〇二》(南方出版社),全书分为“专论”“随笔”“文摘”三部分,共收录八十六篇文章,是二〇〇二年海南省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课题。

  八月。八月十一日,成功申请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自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演变——关于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编号:03BZW007,历时六年时间,最终以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学术著作《陶渊明的幽灵》结项,该结项成果被评定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

  九月。九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应邀参加在威海召开的“首届中国修辞学多学科高级学术论坛”,作为重点发言人宣读论文《言语活动的三重空间》。

  十月。十月一日至七日,访问韩国全北大学,作题为《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精神》的讲座,游历光州、庆州、仁川、汉城。

  十月十七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施蛰存先生百岁华诞、徐中玉先生九十华诞祝寿暨学术研讨会”。

  十一月。十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主持“文艺理论视野中的中国问题”学术研讨会,国内高校学者徐中玉、钱谷融、陈伯海、朱立元、赵先章、殷国明、陈引驰、吴铉等三十余人与会。

  十二月。十二月二日至四日,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并作题为《文艺学的跨界研究》的报告。

  二月。钱谷融的《闲斋书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了作者与鲁枢元的九十三封书信,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九年至二〇〇三年,体现了前辈学人对后辈的谆谆教导以及双方对彼此家人生活上的关怀,钱理群读后曾赞叹:“鲁枢元确实不愧为钱谷融先生的‘知音’”[36]。

  三月。三月十五日,发表《略论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人文杂志》第二期)。

  四月。四月十五日,发表《诗情的消解与西美尔的货币哲学》(《粤海风》第二期)。

  五月。五月三日,发表《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文艺争鸣》第三期)。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研究的重要文献[37]。

  五月八日,发表《言语活动的空间——兼谈修辞学与人类生态观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三期)。

  十月。参加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

  十一月。十一月十三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一行七人由主编许明率领到苏州大学,就“精神生态”问题与鲁枢元及生态批评研究中心诸位教师进行座谈。

  十一月二十三日,发表《价值选择与审美理念——关于“日常生活审美论”的再思考》(《文艺争鸣》第六期)。

  二月。二月十五日,发表《精神的质疑还是精神的扑杀》(《粤海风》第一期)。

  四月。四月三十日,发表《全球化境遇中的文艺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同日,发表《人类纪的文学使命:修补精神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二期)。

  七月。王先霈、胡亚编的《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章“文学的心理批评”,由鲁枢元撰写。

  七月十五日,发表《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文学评论》第四期)。从字源学、语义学、语言哲学的不同角度,探讨了汉字“风”在其自然层面、社会层面、艺术层面、人格层面的诸多意蕴,“风”的语义场所显示的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为重整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建设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促进人性的健全发展,提供了有益有趣的启示。此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二〇〇三至二〇〇五年度优秀论文奖”,被收录在多种文论选本。

  八月。出版文艺评论集《苍茫朝圣路——鲁枢元当代文学论集》(江苏人民出版社),全书收录六十六篇文章,共计二十余万字,内容涉及作品、作家评论与关于文坛现象的时议以及作家、批评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体现了跋涉、辗转的文学历程。

  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参加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在青岛召开的“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生态时代:中西学术精神流向的新格局》(《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九月。九月二十一日,参加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环境文学会”成立大会,鲁枢元被选为委员,并就环境文学的定位、任务、未来走向等问题作了发言。会后在山西临汾、太原等地进行生态考察。

  七月。与刘锋杰、姚鹤鸣共同主编的《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鲁枢元为第一主编,该书被诸多院校长期用作教材。

  葛红兵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上海大学出版社)第一卷与第三卷,收录了鲁枢元的《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学视野》与《文学的内向性——我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讨论”的反省》两篇文章。

  八月。八月三日至二十日,鲁枢元经绥芬河出境访海参崴,接受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采访。

  八月十二日,发表《谁能聆听那树叶的哭叫——悼萌萌》(《山花》第十一期)悼念好友鲁萌。

  九月。出版论著《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全书分为“人类纪——生态时代”“诗性灵——精神生态”“跨学科——生态视野”“文学史——生态演替”四章,共计二十八余万字。该书认为生态批评不应把目光局限在文学作品的题材上,生态批评的空间应更为广阔、更为恢宏。

  同济大学王鸿生教授在《文汇报》发表专题文章指出:“《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也许是鲁枢元继《超越语言》之后最重要的著作,它初步展示了一个汉语学者在生态批评这一陌生领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其跨学科研究的努力和对中国古代生态文明资源的富于成效的掘发令人耳目一新。”[38]

  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参加在河南大学举办的“二〇〇六:挑战全球知识中英论坛”,会上就生态与消费文化问题和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交换了不同意见[39]。

  十月。十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文艺学的知识状况与问题”学术研讨会,会下就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问题与曾繁仁倾心交谈。

  十二月。出版《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学林出版社)(上、下两册)。

  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将其誉为“绿色的奠基石”,认为此书的出版“为我们当下生态批评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0]。

  浙江大学徐岱教授指出,这部书的出版“表明我国的生态文艺学与生态批评研究……已经开始了在生态学海洋里的深水作业”[41]。

  深圳大学王晓华教授提出:“《自然与人文》是呼唤者绘制的生态思想版图”[42]。

  十二月八日至十二日,鲁枢元在海南岛主持召开“‘生态时代与文学艺术’田野考察暨学术交流会”,国内以曾繁仁、余谋昌、曾永成、尤西林、王诺及作家诗人韩少功、多多、王小妮为代表的四十余位生态学者与会。鲁枢元在发言中指出: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纪”,“人类纪”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种“新文明”,即“生态文明”。会议采取“行走式”在海口、儋州、棋子湾、尖峰岭之间边走边议,受到与会者好评,认为这是重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次尝试,是精神的一次返璞归真,也是文学视阈的一次生态转向[43]。

  一月。张未民主编的《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鲁枢元的《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与《价值选择与审美观念——关于“日常生活审美论”的再思考》以及《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等文章。

  一月十五日,发表《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文学评论》第一期),被《新华文摘》(第十期)全文转载。

  六月。出版随笔集《心中的旷野》(学林出版社),全书分为“荒野启示”“晨星寥落”“恍然若书”“达摩洞下”“说鱼上树”五编,收录八十七篇文章,共计三十三万余字,认为荒野才是人类文明之根、人类生命之源,是一切生命繁衍栖息的家园。

  九月。九月十五日,发表《河东,河西——也谈文学理论三十年》(《文艺争鸣》第九期)。

  十一月。十一月十五日,发表《生态学与文艺学——余谋昌与鲁枢元的对话》(《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六期)。同日,发表《生态批评的视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六期)。

  十二月。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参加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转型期中国美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暨《曾繁仁文集》出版座谈会”,来自全国众多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鲁枢元就“美学的转型与突破”问题谏言献策。

  三月。三月二十五日,发表《文学艺术应发挥生态警示作用》(《中国艺术报》)。

  五月。五月九日至十二日,应邀参加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在广州举办的“环境文学”研讨会,并在华南理工大学讲述“生态批评”。

  五月十五日,发表《关于文学与社会进步的反思——兼及“退步论”文学评估》(《文艺争鸣》第五期)。

  五月二十八日,发表《复杂性理论与生态哲学——读王耘著〈复杂性生态哲学〉》(《新东方》第五期)。

  六月。出版文集《走进大林莽——四十位人文学者的生态话语》(上海文艺出版社),全书分为三辑,收录了曾繁仁、余谋昌、韩少功等作者共三十六篇文章,总计二十余万字,此书是对“生态时代与文学艺术田野考察暨学术交流会”四十位人文学者用文字记录此次生态之旅与个人思考的文章汇集。

  六月七日,在上海参加“文艺理论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钱谷融教授九十华诞暨从事教学著述七十周年”庆祝活动。

  九月。九月十九日,应邀参加何恒德将军在故乡郸城县建成的“大贺庄中原民俗文化园”开园仪式并发表演讲。

  十月。董学文、金永兵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一九七八至二〇〇八)》(北京大学出版社),将鲁枢元列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七个流派之一“生态派”的创建人之一,并加以详细论述。

  十月九日至十一日,参加由清华大学与美中富布莱特项目共同主办的“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鲁枢元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代表中国学者致辞,并作题为《生态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从一个汉字谈起》的演讲。

  十月十三日,应邀为艺术学院师生作题为《汉字“风”的生态意蕴》的讲座。

  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五日,发表《二十世纪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概况》(《文艺理论研究》第六期)。

  三月。三月二十五日,发表《自然哲学与诗歌的性灵》(《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期)。

  四月。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访问台湾,并应邀在淡江大学作题为《伟大诗人陶渊明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的讲座。

  五月。五月十五日,发表《生态批评视域中“自然”的涵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三期)。

  五月十六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参加王元化的葬礼。撰写《愧对先生》,表达对王元化的感激与惭愧之情。

  九月。钱锺书等著、贺绍俊编选的《一九四九至二〇〇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鲁枢元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

  十月。十月十日,至武汉大学参加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与《楚天都市报》主办、武汉大学协办的“楚天都市报校园文化行,屈原文学论坛走进校园”活动,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可为全人类提供“寻根”资源。

  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参加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鲁枢元代表中国学者致辞(发言原文收录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会议论文集》),认为生态解困的有效途径是改变现代人的生存理念。

  一月。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一九四九至二〇〇九》第四卷(上海大学出版社),收录了鲁枢元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

  六月。六月十五日,发表《从“田园诗”到“打工诗”——兼及现代化与农业文明评估》(《文艺争鸣》第十一期)。

  七月。撰写《诗人与自然之死——关于梭罗与陶渊明的比较研究》,收录在乐黛云主编的《跨文化对话》第二十六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八月。熊开发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社会出版社),收录了鲁枢元的散文《板墩里》。

  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苏州大学接待来访的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美国长岛大学教授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并展开对话交流。

  八月十五日,发表《历史学·文学·文学史——关于文学史书写的点滴感悟》(《东吴学术》第二期)。

  九月。九月十八日,发表《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教授在台湾淡江大学的讲演》(《文汇报》)。

  十月。十月十二日至十七日,参加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活动,担任文学理论评论组评委。

  十月二十九日,鲁枢元致函上海文艺出版社曹元勇感谢莫言赠书:“仅凭此书(指《蛙》),莫言当获诺贝尔奖无愧”[44],预言了莫言将获二〇一二年诺贝尔文学奖。

  十一月。十一月五日至八日,应邀参加在宁波举办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比较与翻译”国际研讨会,并作题为《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发言。

  十一月十五日,发表《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兼谈消费文化、城市文化与美学的生活化转向》(《文艺争鸣》第二十一期)。同日,发表《城市之困与环境美学——记与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一次学术交流》(《艺术百家》第六期)。

  十二月。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参加台湾淡江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国际生态论述会议”,鲁枢元发表题为《从“田园诗”到“打工诗”》的演讲,并在闭幕式上呼吁:“虽然我们拥有的只是一颗柔弱的心,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也许会扭转时代前进的方向”。同时在台湾东吴大学作题为《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讲座。

  一月。出版《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心理学》(学林出版社),与《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语言学》(学林出版社),以及《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生态学》(学林出版社),总计一百三十五万字,文艺理论家南帆撰写序言,这三本书堪称鲁枢元学术成就三重向度的总结。鲁枢元认为,文学跨界研究是时代精神的需求,又是研究者学术个性的呈现,文艺学与心理学、语言学、生态学的三次跨界研究,如同从他的生命之树上自然生发的三根枝条,蕴含着他生命的汁液。

  鲁枢元还在“文学的跨界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治学主张: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学术姿态应是生命本色的展露。

  党圣元、刘瑞弘主编的《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收录了鲁枢元的《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一文。

  一月九日,应邀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京城文学爱好者作题为《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的演讲。

  二月。二月十日,发表《元问题:人与自然——关于陶渊明与卢梭、梭罗的比较陈述》(《文艺研究》第二期)。

  三月。三月二十五日,发表《学科壁垒与学者情怀——写在〈文学的跨界研究〉出版之际》(《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期)。

  五月。五月十四日,参加“纪念李嘉言先生一九一一至一九六七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题为《青山万里看,临风一长咏》的演讲。

  六月。六月十三日,被山东大学特聘为教授,聘书发放仪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炎教授向鲁枢元颁发聘书,山东大学前任校长、著名学者曾繁仁对其学术贡献作出高度评价,认为鲁枢元是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

  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随“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家委员会”专家组在江西考察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七月。七月十五日,发表《国民性改造与乡土文学反思》(《文艺争鸣》第十三期)。

  十月。十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三十日,在厦门参加“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作题为《陶渊明的“知白守黑”道家精神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学术报告。

  十一月。十一月十三日,由宗璞先生推荐,受邀参加“唐河县友兰湿地公园暨冯友兰纪念馆落成典礼”,并发表讲话。

  一月。一月十五日,发表《略论陶渊明“知白守黑”的道家精神》(《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一期)。同日,发表《闲逸与生态时代劳动伦理——关于陶渊明回归诗学的再阐释》(《文艺争鸣》第一期)。

  一月二十日,发表《中国传统自然主义文学精神的消亡——从陶渊明之死谈起》(《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

  三月。三月二十日,鲁枢元与曾繁仁共同担任主编、程相占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的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内部交流期刊——《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通讯》正式创刊。该刊为国内外学界生态理论的对话和交流以及生态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一方绿色家园。

  四月。四月一日,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项目批准号:12AZD012。

  四月二十日,为纪念母校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发表《传灯》(《光明日报》),讲述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学统。

  五月。五月七日,《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以整版发表《奇特的汉字“风”》一文。

  五月二十三日,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四方沙龙”中,作题为《陶渊明的生活美学与当代人的生存境遇》的发言。

  六月。出版论著《陶渊明的幽灵》(上海文艺出版社),全书分为“陶渊明与人类‘元问题’”“陶渊明的自然哲学”“陶渊明与自然浪漫主义”“自然的演替与陶渊明之死”“陶渊明的幽灵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五章,共计三十一万字。本书尝试在后现代生态批评的语境中,运用德里达幽灵学的方法,对中华民族伟大诗人陶渊明做出深层阐述,是将西方生态批评理论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相互沟通、实施生态批评的一个具体范例。此书是上海市二〇一一年重点出版资助项目,同时被辑录在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合编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文学理论评论卷》(作家出版社),《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均发表专题评论文章并予以高度评价。

  著名学者李小江指出:“借助陶渊明的诗文和人生实践,老鲁想在现代社会的精神残垣上重建精神家园;面对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人文颓势,他试图以“幽灵”的方式构建他的理想王国“东方乌托邦”。

  刘文斌主编的《中国新时期文艺理论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设置专节:“诗意地游弋于学理天地——鲁枢元的文艺理论研究”。

  十月。十月十三日,发表《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陶渊明被我们忽略了》(《文汇报》)。

  十二月。十二月五日,参加由“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颁证仪式。

  三月。出版日记《梦里潮音——我的八十年代文学记忆》(海天出版社)。全书选录了鲁枢元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共十年的日记,共计十二万余字,为研究八十年代社会与文学提供了初始资料。

  三月十五日,发表《超越城乡对立的精神生态演绎——从〈红蚂蚱绿蚂蚱〉到〈生命册〉》(《南方文坛》第二期)。

  五月。五月三十一日,发表《生态文明与文艺理论批评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报》)。

  十月。十月十五日,发表《开启“启蒙之蒙”——与王治河樊美筠对话第二次启蒙》(《江苏社会科学》第五期)。

  十月二十六日,发表《中国的北窗——夏日大兴安岭记游》(《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撰写《第二次启蒙与东方精神》,收录在乐黛云主编的《跨文化对话》第三十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二月。二月十四日,发表《生态文学创作更要关注》(《中国绿色时报》)。

  四月。四月十九日,应邀在海南省作题为《苏轼与海瑞——兼谈绿色情商与生态人格的养护》的学术讲座。

  八月。八月十一日,《陶渊明的幽灵》以全票通过荣获第六届(二〇一〇至二〇一三)“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颁奖词中写道:“鲁枢元的《陶渊明的幽灵》将古典情怀与前沿问题相融合,跨学科、跨国度地阐释一位古代诗人,提出了‘自然浪漫主义’的概念……全书视野宏阔,学识丰赡,是关于陶渊明的当下解读,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寻求一份东方式的解答。”

  《光明日报》评介:鲁枢元的“陶学研究”已化同于“生态批评”,在这样—个跨国度、跨学科视野出现的陶渊明,颇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社会科学报》评介:《陶渊明的幽灵》无论在陶学研究史上,还是在中国生态理论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苏州大学文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共同举办的“八十年代的文论与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夏中义在发言中指出:“鲁枢元是八十年代文艺心理学的标志性人物,他开启了文艺学中的光彩篇章”。

  十一月二十五日,发表《从“寻根文学”到“文学寻根”——略谈文学的文化之根与自然之根》(《文艺争鸣》第十一期)。

  五月。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特聘鲁枢元担任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编印发行《生态文化研究通讯》。

  六月。撰写《新维度 新路向——生态社会能否成为一种期待》,收录在乐黛云主编的《跨文化对话》第三十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六月十五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第六届换届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召开,鲁枢元当选为委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主席许智宏为其颁发了聘书。

  九月。九月二十日,发表《现代人丢失了自己的精神之根?》(《创作与评论》第十八期)。

  十月。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应邀参加由国际美学学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国成君馆大学联合主办的“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空间”国际研讨会,作题为《生态视野中的梵净山弥勒道场与傩信仰——兼谈人类纪·精神圈·宗教文化》的发言。

  十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邀请著名环境美学家、前国际美学学会主席、环境美学创始人之一约·瑟帕玛教授与美国生态环境、动物文化研究批评学者张嘉如教授到黄河科技学院讲学。

  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二日,参加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会暨“文艺学学科反思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三月。三月二十八日,发表《佛境·人境·诗境——读青青的〈访寺记〉》(《文汇报》)。

  四月。四月二十三日(国际读书日),与河南日报社、河南文艺出版社在黄河科技学院联合主办“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暨《创作心理研究》新书发布会”活动,《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报道了这一活动。

  五月。五月三日至七日,随同胡大白董事长一行赴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文化、生态资源的田野考察。

  七月。七月三日,胡大白董事长与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克莱顿教授为鲁枢元的“建设性后现代与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八月。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参加“庐山文化·万杉论坛”,并作题为《佛教与生态》的发言,会后万杉寺、庐山庆云文化社聘请鲁枢元为顾问并颁发了聘书。

  十月。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参加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在济南主办的“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并发表演说。

  十一月。十一月五日至六日,参加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举办的“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与话语创新——第二届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高端论坛”,作题为《绿色学术的话语形态》的发言,并应邀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作题为《梦里潮音:关于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私人记忆》的演讲。

  三月。三月十八日,参加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生态美学:文献基础与理论拓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治学心得。

  五月。五月十五日,发表《“新时期”的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中州学刊》第五期)。

  五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应印裔美国汉学家杜赞奇邀请,参加由杜克亚洲组织和昆山杜克大学举办的“环境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公民”国际学术研讨会,作题为《生态·宗教与现代化进程——从梵净山的自然与文化说起》的发言。

  六月。六月三日,鲁枢元著、孟祥春译的The Ecological Eraand Classical Chinese Naturalism: A Case Study of Tao Yuanming由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和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新书发布会在黄河科技学院隆重举行。耶鲁大学著名教授玛丽·伊芙琳·塔克女士指出:“这本书通过陶渊明呼唤自然世界的美妙与无穷魅力,对于塑造人与地球的新型关系无疑是一种贡献”。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盛事。

  六月八日,应邀参加由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环境文学主题周”系列活动,美国著名自然文学作家及环保活动家特里·坦皮斯特·威廉斯(T.T.Williams),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主席斯科特·斯洛维克,诗人布鲁克·威廉斯(B.Williams),以及国内生态批评、生态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鲁枢元以《让自然回归人类新时代——生态社会能否成为一种期待》为题发表演讲。

  暑假期间,赴四川峨眉山、宜宾李庄、宜昌三峡大坝及陕北、晋西等地进行田野考察,并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学。

  八月。八月二十一日,发表《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探索新动向:突破与困境》(《文艺报》)。

  八月二十六日至三十一日,应邀参加由新疆作家协会和布尔津金山书院联合主办的北疆作家研修班,并作题为《关于文学与社会进步论的反思——以沈从文的创作意向为例》的专题讲座,《乌鲁木齐晚报》九月十二日刊登整版文章对鲁枢元进行详细的报导。会后对喀纳斯湖地区的生态状况进行考察。

  九月。九月十五日,邀请美国耶鲁大学玛丽·伊芙琳·塔克教授(M.E.Tucker)和约翰·格瑞姆教授(J.Grim)至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进行访问,双方就中西生态文化展开学术交流。

  九月十六日至十七日,应邀参加“嵩山论坛”,并作题为《“低物质消耗的高品位生活”是否可能——关于人类现代生活史的反思》的学术发言。

  十月。十月二日,参加钱谷融追悼会,并撰文《死而不亡者寿——悼念敬爱的钱谷融先生》(《生态文化研究通讯》第六期),对钱谷融先生表示深深的怀念。

  一月。一月六日至七日,与庐山万杉寺、庐山庆云文化社联合在江西庐山举办以“生态文明·和合共济”为主题的第二届“庐山文化·万杉论坛”。会后,为万杉寺僧众讲解生态哲学。

  四月。四月二十日,发表《“天人之际”的当代西方解读——谈专题影片〈宇宙之旅〉》(《上海文化》第四期)。同日,发表《佛教与生态》(《中州大学学报》第二期)。

  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十日,带领研究中心团队参加在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城举办的第十二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并以《陶渊明的田园时光、柯布先生的生态愿景与中国当下的新农村建设》为题作大会发言。会议期间鲁枢元荣获第十一届“柯布共同福祉奖”(John Cobb Common Good Award),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菲利普·克莱顿(Philip Clayton)和秘书长曾庆华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在颁奖辞中称鲁枢元为“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会后,鲁枢元一行在美国西部黄石自然公园、犹他州大盐湖、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大峡谷等地做生态考察。

  五月。五月十六日,美国时代论坛网对《陶渊明的幽灵》英文版序言《生态时代与中国古典自然哲学》进行报道。

  六月。六月四日,《中国艺术报》以《相聚在常青树下》为题刊发鲁枢元撰写的美国克莱蒙第十二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散记。

  六月十五日,邀请美国拉文大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教授、著名环保主义者、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杰伊·琼斯(Jay Jones)来黄河科技学院做学术报告,双方共同交流生态环保思想。

  七月。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在江西庐山举办并主持以“生态、宗教、文化”为主题的中西方学术座谈会,与来自美国洛杉矶克莱蒙大学城的杰伊·迈克丹尼尔教授、保罗·布伯教授以及王治河、樊美君等专家学者交流座谈。会后,对鄱阳湖的水文状况进行了考察。

  七月三十一日,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四十五周年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

  八月。鲁枢元与其团队耗时四年编撰完成了七十万字的《新时期四十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浙江文艺出版社),是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的结项成果,入选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荣登二〇一八年十月浙版好书榜。“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化报》《文汇报》《文艺报》《大公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均有报道。

  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至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基地访问,并作题为《漫谈生态文艺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的专题讲座。

  十二月。十二月二十日,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作题为“自在的自然美——P.瓦莱里的贝壳”的讲座。

  一月二十四日,发表《刘再复在八十年代——有关我的私人记忆》(《文艺争鸣》第一期)。

  一月三十日,发表《生态哲学: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鄱阳湖学刊》第一期)。

  三月。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应邀参加在香港岭南大学举办的“生态书写:传统与现代”国际研讨会,并作题为《杜亚泉的启蒙理性与生态意识——兼及生态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演讲,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

  七月。七月二十四日,组织举办“传统文化思想与人类纪生态困境”中西学术交流会,美国著名生态文化学者、美国爱达荷大学兼内华达大学文学与环境学教授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以及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副院长韦清琦教授作主旨演讲。会后,鲁枢元协同斯洛维克一行在太行山区考察。

  九月。白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文学评论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收录了鲁枢元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

  十月。十月十五日,发表《文学能够为人与生物圈和谐做些什么》(《人与生物圈》第五期)。

  十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出席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哲学系联合主办的“对话与理解:生态美学话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并作题为《曼纽什的美学怀疑论与生态美学》的学术发言。

  十月二十日,发表《曼纽什的美学怀疑论与生态美学》(《上海文化》第十期)。

  十一月。十一月二日至四日,在黄河科技学院组织召开“中美生态文化学者座谈会”。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克里福·柯布,美国威拉姆特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凯伦·阿拉巴斯,威拉姆特大学可持续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塞西丽·麦卡佛里与本省生态环保界,以及文化艺术界学者出席会议。鲁枢元提出“希望通过改善人们内在的观念世界拯救日益严重的地球生态危机”。

  十一月八日至十日,在黄河科技学院组织召开“豫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著名作家周大新、柳建伟、李佩甫、李洱、邢军纪、郑彦英、乔叶及省内外文化艺术界学者与会。

  十一月十六日,应大自然文学家刘先平邀请参加由安徽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当代大自然文学创作”研讨会,并为安徽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作《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之维》的专题讲座。

  金宁主编的《〈文艺研究〉四十年论文选:一九七九至二〇一八》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收录了鲁枢元的《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一文。

  十二月。发表《杜亚泉的启蒙理性与生态意识——兼及生态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岭南学报》第十二辑)。

  一月。一月十一日,参加“新时代文艺美学发展新趋势暨《曾繁仁文集》出版”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生态型人格与生态美学研究——写在〈曾繁仁文集〉出版发行之际》的学术报告。

  六月。出版演讲对话集《生态时代的文化反思》(东方出版社)。全书分为上、下两辑,收录二十九篇演讲、十二篇对话,共四十一篇文章,总计三十五余万字,多方位呈现了作者面对当下生态危机的观察与反思,是东方智慧献给世界的生态哲思录。

  郑州大学汪振军教授发表文章评论:“鲁枢元先生的《生态时代的文化反思》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中华读书报》评论:“鲁枢元先生多年来关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思考与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有前瞻性和普适性的”。

  《中国艺术报》推荐此书时指出,鲁枢元“始终强调拯救自然界的生态灾难首先是健全人类自己的精神生态”。

  八月。八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