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斌,男,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驻所研究人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授汉语写作、汉语经典阅读与批评课程。主持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青年课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总体状况研究”,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国外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商品批判理论研究”。
回到马克思:重提商品符号研究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02)
陈文斌.重回马克思:反驳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解读.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非虚构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一个符号叙述学解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09).
兰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符号学,文献学,阐释学等方面研究。近年来,以独立作者身份在A&HCi期刊以及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研究方向:符号学,文献学,阐释学,古代文学
赵禹平,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在《文艺理论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从事符号叙事学研究。
论二度区隔与短视频叙述之“真实”.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01).
指示与元叙述: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双层叙述.文艺理论研究,2022(05)
于广华,艺术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学术与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华传统美学当代转化的符号美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书法艺术的语图符号复合表意机制研究”等项目。研究方向为书法符号学、中国传统符号美学。
意象符号论:当代艺术中国范式的一个符号学阐释.符号与传媒,2021(01)
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中国书法文化的国际传播.华夏传播研究,2022(02).
谭菲,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文艺学文学博士,曾赴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联合培养,现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文艺学教研室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以古文试作小说——以韩愈的《石鼎联句诗序》为例.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9(06)
情感结构与革命话语的弥合实践——再论孙犁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河北广播大学学报,2019,24(05)
靳子玄,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与健康管理实验室主任助理,青年作曲家,合唱指挥。获得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国家公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音乐系访问学者。其合唱代表作《盼晴》获第七届世界合唱大赛金奖、第四届(天津)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创作奖、乐谱收录于京津冀合唱艺术协同发展研究项目《中国经典合唱作品指挥与训练》一书中出版;为首届中国杭州合唱指挥大会授课并创作会歌《愿》;作为艺术哲学研究者,在《北大艺术评论》《美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音乐哲学相关的论文。
“音乐作为事件”与“音乐事件”——从音乐社会学中的“音乐事件”到音乐本体论中的“音乐事件”.北大艺术评论(第四辑),2023年2月
记谱音乐的事件性——柏拉图主义视角下的音乐本体探讨.美育学刊, 2021(0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