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方针,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8月24日至29日,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与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年系外行星与行星形成研讨会”(EPF2025)在云南昆明举办。本次会议旨在促进系外行星与行星形成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分享前沿科研成果,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共设置10场特邀报告、45场口头报告以及20余幅海报展示。会议内容涵盖ALMA、VLA、JWST等最新观测成果,聚焦于行星形成理论、原行星盘物理与化学、系外行星大气与表征和行星动力学等前沿方向。
8月24日至29日,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与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年系外行星与行星形成研讨会”(EPF2025)在云南昆明举办。本次会议旨在促进系外行星与行星形成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分享前沿科研成果,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共设置10场特邀报告、45场口头报告以及20余幅海报展示。会议内容涵盖ALMA、VLA、JWST等最新观测成果,聚焦于行星形成理论、原行星盘物理与化学、系外行星大气与表征和行星动力学等前沿方向。行星形成领域专家、日本东京科技大学教授Shigeru Ida在会上作了题为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gas giant planet formation and circumplanetary disks的大会特邀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理论模拟、观测发现等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
下一篇:中国科技网入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科学研究领域唯一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