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医学会发布了《关于对“队列建设与大数据重构技术在人群重点疾病防控中的应用”等39项成果授予2023年度甘肃医学科技奖的决定》,兰州大学11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近年来,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健康中国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动构建“医学+X”高质量创新体系,着力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强化医学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运用和推广,为服务国家和区域医疗卫生科技进步作出兰大贡献。
据悉,2023年度甘肃医学科技奖共评选出39项成果,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0项。
该项目瞄准国家重大疾病防控需求,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创建了全球知名的多金属暴露前瞻性队列,建成了最具研究与应用前景的重大疾病防控平台。项目收集二十年队列人群死因和病案数据,随访十年的流行病学、体检、门诊和住院病案、医保及环境监测数据,开发了通过唯一识别码及辅助识别码进行多源大数据精准对接关键技术,形成多源大数据池。应用大数据重构技术及多种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大数据解析与重构,揭示了重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验证了金属组学与重点疾病的因果关系与应用价值。通过癌症早诊早治技术推广应用,明显降低了当地人群六大主要癌症的疾病负担,使近20万人受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项目以当前临床需求为导向,针对水凝胶基生物材料制备繁琐、功能单一、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率先提出了软硬组织及梯度组织水凝胶构建理论,构建了能完美匹配天然软骨三层结构的仿生软骨;开发了新型载药水凝胶基生物材料,揭示了载药水凝胶在切断类风湿关节致病因素中的作用机制;简化了水凝胶伤口敷料的制备流程,为水凝胶伤口敷料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此外,项目组还开展了基于功能化水凝胶的细胞膜片规模化制备与仿生培养技术研究,构建了预血管化的干细胞膜片及预血管化的成纤维细胞膜片,为大面积真皮缺损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法。项目研究成果为水凝胶基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临床组织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历时11年进行神经内镜微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率先在甘肃省内开展颅内肿瘤、脑室系统疾病、颅神经疾病、脑脊液漏及创伤性视神经病变等疾病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完成手术3127台;开展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已推广73家县市级医院;参与4项全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相关疾病共识制定;开展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疾病相关基础研究;由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牵头,14个地州市级医院神经外科参与,成立了甘肃省紧密型神经内镜技术联盟,形成省地县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技术传递链,73家医院可实施垂体腺瘤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新技术,完成手术1035台。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全省神经外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与发展,有效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该项目对NETs及炎症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精准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NETs可以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新型血清标志物及疾病活动评价新靶标,并进一步评价了NETs对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预测效能及靶向治疗的价值,实现了多项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多维度精准靶向治疗预测体系的建立,推进了类风湿关节炎个体化精准治疗。成功实施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提高了我省专科医生风湿病规范化诊治水平,为甘肃省及西部地区输送风湿病专业优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项目首选我国第四次共识推荐的铋剂四联方案联合荆花胃康胶丸在甘肃地区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该方案的Hp根除率〈70%(全国平均根治率80%),创建了快速检测胃黏膜Hp耐药的HRM-PCR技术及口腔Hp感染检测的新方法;观察了高剂量PPI联合阿莫西林二联方案在甘肃地区的根除效果及胃镜在Hp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界定了甘肃地区Hp感染的易感人群及胃癌高发区早癌防控的重点人群。获批Hp规范化诊治门诊全国示范中心及中国Hp分子医学中心(兰州分中心);培训消化专业医师两千余人次,提高了我省消化医师的诊疗水平;注册完成3项全国多中心Hp相关临床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纳入第六次中国Hp感染诊治指南(2022)。该项目有力推动了甘肃地区Hp感染防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降低胃癌等Hp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